#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应对大气治污 两会释放的不仅是决心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随着全国两会陆续开幕,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话题再成关注焦点,而从全国政协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就空气污染和雾霾的表态上看,本次全国两会对应对大气污染治理,对外释放和传递的,也绝不仅…

 随着全国两会陆续开幕,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话题再成关注焦点,而从全国政协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就空气污染和雾霾的表态上看,本次全国两会对应对大气污染治理,对外释放和传递的,也绝不仅仅是决心。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谈及空气污染时,一语“空气污染是目前最大的民生问题”的表态可谓道尽民众心声。他表示,老百姓迫切期待改善空气质量。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强防治力度、依法监督,企业也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公民也积极参与,形成合力。这样整治大气污染才会有成效。

  “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艰巨和持久的过程,希望蓝天白云不是一个遥远的梦。”吕新华说。三言两语间,吕新华不仅再次表明了治理空气污染的主体,即政府、企业及公民,还重点强调了“合力”治理的概念。而为了不让治理空气污染这一艰巨持久的过程和民众期许蓝天白云的遥远愿望划上等号,唯有期待政府强化防治力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民众参与监督建言,这也正是当前我国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正在遵循的路径。

  隔天,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则将大气污染治理具体到了雾霾之上,而治理策略也细化到了法律保障之上。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大会发言人傅莹表示,“雾霾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一些城市标志性的难题,而且范围还在扩大。”据她透露,今年人大常委会要启动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执法检查,在此基础上要考虑修订这部法律,为治理雾霾提供法律保障。

  在记者看来,从两位发言人的表态上看,本次两会将对大气污染治理形成更为有效、可行的治理思路,而治理措施也将切实走向可操作。毕竟,以往纠结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还是“暂时放缓经济发展步伐挽救环境”的选择题都已不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一旦环境污染快速吞噬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定局,任何举措都将回天无力。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官员到民众,已然走到了重新审视发展路径和方向的十字路口,做好抉择至关重要。

  首先,正如傅莹所言,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执法检查和对该法考虑修订的表态都实属必要。毋庸讳言,尽管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各界对治理大气污染要节能减排的要求和呼吁不绝于耳,但真正能够做到依法排放的企业可谓寥寥。在众多民间针对区域范围内固定污染源的监测发现,在重污染天气下,原本应该停止排放的企业依旧堂而皇之地肆意排放,这与我们环境执法力度不足以及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过低不无关系。因此,如果全国人大能够就此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势必会对此现象形成威慑,确保环境守法。

  其次,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相关措施应有主有次,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多地频繁将大气污染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机动车尾气污染而频繁对私家车予以限购、限行,这难免有南辕北辙之嫌。从世界范围看,对固定源的治理都应该优先于其余源头,这意味着,我们对电厂、钢铁、水泥、建材、化工、石化等固定源头的排放口、排放标准都是清晰的,这在管理上也是非常容易的,而机动车等动辄几十万辆、几百万辆的保有量,在管理上是有困难的。

  最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仍需加速推进。尽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一些煤炭、石油、化工、钢铁等传统行业,转型发展的要求更是早被赋予,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此为背景的发展要求发生了细微变化,即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迫切压力显然让众多企业放松了对转型发展的要求,而这几年正与我国雾霾和大气污染集中爆发的时间段发生了重叠。客观来看,这无疑是加重了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重拾转型发展要求,对于产业和整体经济而言都属必要。

  诚然,在治理空气污染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真正下定决心,正如本次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多地政府在应对空气污染治理时都明确了“壮士断腕”的决心,而唯有以此为前提,在法律保障、治理举措科学落地以及产业转型发展等合力作用下,大气治污方能真正破题。

 

上一篇:李晓波代表——绿色转型亟需制度护航
下一篇: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改革重点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市场走势解析排行榜